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是什么?★★★ 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主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解: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问: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是什么? 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是: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直观性;4、不彻底性。 问: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什么意义?★★★ 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问: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解: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问:如何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解: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问:试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解: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问: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问: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什么?★★★ 解: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问:矛盾的特殊性有哪些形式? 解: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什么? 解: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次,它们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问:试述掌握事物的度具有哪些意义? 解: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什么? 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二个重要特点:1、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问:意识的本质有什么内容?★★★ 解: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问: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是什么?★★★ 解: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问:试述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解: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什么? 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问: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什么? 解: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二个方面,它们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它们的关系表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独立进行,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问:为什么说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解: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问:真理的相对性含义是什么?★★★ 解:真理的相对性含义有二个: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的深度上是有限的,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承认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就是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什么? 解: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们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问: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解:具体表现在: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享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问: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问:试比较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和阶级社会的改革有什么不同?★★★ 解: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进行的;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不能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问:马克思是如何对人的本质作界定? 解: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1、劳动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问: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解: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问: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问:为什么说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二部分? 解: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问: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什么? 解: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问: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解:概括起来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问: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是什么? 解: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问: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是什么?★★★ 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其本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 问: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解: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酱中固定资本和流动酱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问: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哪些明显区别?★★★ 解:主要有以下明显区别:1、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2、二者数量不同;3、剩余价值率清楚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 问: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解:主要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问: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是什么?★★★ 解:主要是:第一,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分配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第二,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问: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解: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问:试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方面?★★★ 解:主要表现在: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第二,竞争的手段有新变化;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自己展开) 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想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具体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酱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问:试述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 解: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多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问: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解: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 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解: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问: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解:第一,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第二,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第三,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第四,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问: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包含哪些内容?★★★ 解:全人类彻底解放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内容。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注:有星星符号的是个人认为应该掌握的复习内容!